胥渚村名的来历
- 中华狄氏网 2012年8月6日 万家姓
据《溧阳县志•纪闻》载:“胥渚里在溧阳邑西北,其地有双桥两水之胜,村居如画,又名东野”。
胥渚村名的来历一说是伍子胥亡吴路过溧阳,子胥稍事休息的江中小洲或行乞吴市的地方, 另有胥泊为他停留之地。也有人认为胥渚是古华胥国的都城遗址。
但此二说又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伍子胥在紧急的逃亡途中还有心情给地方命名?且胥泊不管旱路还是水路,离胥渚村都不远,何故又再次停留?且又说是行乞吴市的地方,那么胥渚当时不说是繁华,也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市镇,但为什么后来并不在溧阳城的范围之内?而只能算是城郊。
如说胥渚是古华胥国的都城,但现在胥渚及其周边均属溧阳经济开发区地方,经过大兴土木,却没发觉一处可以佐证的文物或墓葬发现,最多仅是某些地名上的吻合。胥渚村上的文物或遗址也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历史并没有这么长远。而胥渚村上的人大都姓狄,而狄姓是南宋末才迁来,按上面二种说法,胥渚作为市镇或都城,应当一直有人居住的地方,其他姓氏在狄姓迁入后这约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去哪儿了?狄氏诗学传家,孝友称闻,事功寿世,是溧阳的望族之一,按理胥渚村应当是群姓杂居的村落。
故,笔者推证,不管叫胥渚也好,叫东野也好,胥渚村名的来历并不是以上二种说法。均是居住在此的狄姓自己命名。
溧阳狄氏始祖狄英,字天秀,天水人,随宋室南渡,举贤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于宋淳佑间由豫而杭,仕于理宗朝,开府溧阳。致仕,遂居胥渚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天水是狄英的祖籍,并不是说其出生在天水。狄英是狄青的后裔,中间相隔约五世,所以狄英应当是出生或生活在河南。而河南陈州是狄青最后生活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汉族,北宋汾州西河人(即今山西汾阳,其祖籍也是天水)。面有刺字,善骑射。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人称“面涅将军”,以功升枢密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四年(1052年)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朝廷视之为心腹大患,认为其是朝廷的最大威胁,对狄青的猜忌,疑虑达到极点。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被罢官,出知陈州(今淮阳),离开了京师。到陈州之后,朝廷每半个月就遣中使探望狄青,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一不小心生出祸端,不到半年便病死于陈州。狄青郁郁而终后,却受到宋王朝的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狄青死后,其后人一部分随其灵柩返回狄青的出生地山西汾阳狄家社,另一部分留下坚守狄青在陈州留下的产业。而在元、金交侵时,狄青的后裔负子流离奔散者不胜枚举,迁于山东的也有五支,有迁于南方的五支,其中有一支到了溧阳。
那为何胥渚周边会留下如此众多的地名与华胥时期的地名相吻合,其实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迁徙历史造成的。
比如说我们溧阳的新昌淦西,是因为居住那儿的黄氏从江西新干(新干原名新淦,古称上淦)迁来,为了缅怀家乡,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作淦西。又比如南京市民耳熟能详的五台山、紫金山、翠屏山、方山、鸡笼山等,在山西省境内几乎都有,只也仅缘于公元317年梁元帝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 “五马胡渡江,一马化为龙”,梁元帝及其辅佐他建政的手下,大多都来自山西。此后,北方人陆续南下。一直到北宋为止,中国很多高官贵胄都是山西人。这些执政的山西大员们,到了南方十分怀念家乡山水, “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 (《世说新语》),依稀中情不自禁地把新都建康当成自己处于沦陷区的家乡。
虽然时隔多年,狄氏也是从沦陷的陈州迁来溧阳,具有同样的心理情结。
我们从古书上看到:伏羲建国都在宛丘(陈州),伏羲墓(翁婆墓)在陈州,陈州即今河南淮阳。陈州、房州、天水有伏羲庙或伏羲女娲庙。而我们的始祖应当上溯到伏羲和女娲,上溯到伏羲和女娲之母 -华胥才是。既然中华民族是伏羲女娲繁衍的子孙,那么,伏羲女娲之母 -华胥,更是中华民族的老祖母了。华胥,实际上是我国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中的一位部落女首领。在母系氏族制阶段,实行的是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履大人迹”云云,显然是对母系氏族时期部落女性与男性野合的一种文雅而神秘的说法。如果伏羲女娲果是华胥的儿女,那也当是这种婚姻制度下的子裔,至于伏羲女娲兄妹结合云云,实则代表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转变阶段。在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上,华胥国应当是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其建国者自然是非华胥莫属。
顾实说:“胥,疋,雅,夏古今通,华胥即华夏也。上古知母不知父,伏羲之母曰华胥氏,而古人以用字无,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所谓“华胥”氏族,其实就是华族。华胥牵涉到我们民族的命名。
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的太昊陵,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河南淮阳县《淮阳名胜》一书中指出:“古时候我国西北的华胥氏之国,是华胥氏居住的地方。”。清代吴秉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则有伏羲“母居华胥(今陕西省蓝田县)之渚”之说。在《历代陵寝备考》中,也有“伏羲氏,风姓,母居华胥之渚”的说法。这说明华胥是个地方,而且也有了确切的地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但在山东省泗水有“华胥山”,并且还有“华胥渚”。究竟孰个为是?这个问题就有待于研究了。
《帝王世纪》这样记载道:伏羲的母亲华胥履大人迹“而生包牺,长于成纪”或者说,“生庖牺于成纪”。成纪即现在的天水。这种浓厚的华胥文化氛围肯定对在河南陈州生活了好多年且祖籍又是天水的狄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狄氏来溧阳后,把自己生活定居的地方命名为胥渚,胥渚村东的村命名为宋庄,宋庄东南面以前有三圣庙(也叫三皇庙),宋庄村上东北角有三圣母(羲母陵)纪念台及周边其他与华胥时期的地名相吻合就不奇怪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胥渚与宋庄绝大部分姓狄的疑问了。
狄英辞官归隐胥渚里后,“厥后以隐德不仕者数代”,隐伏无闻。这与南宋的政治形势及元代蒙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相关联的。尤其是元代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心存戒备,科举萎缩,且汉人在夷夏之慰重忠义气节也纷纷不愿出仕。再者,一个家族的繁衍壮大,也要积以时日。溧阳狄氏在与江南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望族。
准确地说,溧阳狄氏是在嘉靖万历年间崛起的。在明代中期,江南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广大士人踊跃跻身科途,在这样的背景下,狄氏家族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据考,明清两朝,溧阳狄氏登进士第共13位,举人46位,贡生数243位,庠生535位。
综上所说,胥渚村的来历与伍子胥有关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古华胥国的都城说法,却无佐证,且找不到史书上在宋朝以前就有胥渚村的记载。胥渚又叫东野也是狄氏自己命名,与华胥国、伍子胥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关系。在胥渚村上存有的明清时的文物与遗址,恰恰可以见证溧阳狄氏的发展过程。
分享按钮>>狄夕明书画、紫砂艺术全国巡展在福州开幕(图)
>>好媳妇狄建英服侍瘫痪公婆八年